从优等生到抑郁休学杠杆配资官网
儿子从小就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成绩稳居年级前五十,钢琴过了十级,性格也开朗懂事。可上高一后,一切都变了。
刚开始,他只是说不想上学,说班里同学不好相处,老师讲课太快跟不上。我没当回事,只觉得是刚上高中不适应,还劝他再坚持坚持,适应就好了。直到有一次,他数学考试考了 60 分,我忍不住批评了他几句,他突然情绪失控,摔了桌上的杯子,哭着喊:
“我就是没用!你们弄死我吧!”
我这才慌了神,带他去医院检查,结果是中度抑郁。医生建议休学调整,可休学后的日子更难熬:他每天睡到下午两三点,起床后就窝在房间里,手机、电脑不离手,饭要端到房间才吃,除了上厕所,几乎不出门。
我和他爸试着和他沟通,只要提到 “什么时候复学”“别总玩游戏”,他要么立刻翻脸,要么干脆把自己锁在房间,最严重的一次,还因为我多说了两句,趁我不注意跑出门,直到半夜才被警察送回来。
展开剩余84%那段时间,我每天以泪洗面,看着曾经阳光的儿子变成这样,既心疼又无助。我查了很多资料,试了各种方法,带他去运动、陪他看心理医生,可都没效果,他反而越来越封闭。
找到抑郁背后的症结
就在我快要放弃时,一位同样经历过孩子抑郁的朋友,给我推荐了辅仁家庭教育。第一次视频咨询,我几乎是哭着把儿子的情况和我的努力全盘托出,心理咨询师葛老师没有急着给方案,而是先帮我分析了儿子抑郁的深层原因,让我瞬间清醒。
(一)高期待压垮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
葛老师说,儿子从小被优等生的标签包裹,我和他爸虽然没明说必须考第一,但平时总夸他 “聪明、懂事”,潜意识里传递的是“你只有优秀,才值得被爱”。上高一后,成绩下滑、人际关系受挫,让他觉得自己不够好,而我的批评,更是让他认定“我连妈妈都满足不了,我真的很没用”,最终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。
(二)过度干预让孩子失去了情绪出口
“孩子说不想上学,你第一反应是劝他坚持,而不是问他遇到了什么困难;他玩游戏,你觉得是浪费时间,却没发现游戏是他唯一能掌控、能获得成就感的地方。”
葛老师的话戳中了我的痛处,我一直用为他好的名义,干预他的选择、否定他的情绪,却从没真正看见他的痛苦。他不想上学时,我没问过他“是不是被同学排挤了”,只觉得他在逃避;他玩游戏时,我没问过“是不是在游戏里能找到朋友”,只觉得他在堕落。
(三)休学后的失控感加剧了他的封闭
葛老师还提到,休学后孩子脱离了学校的规律生活,每天被手机、游戏填满,看似自由,其实内心充满失控感—— 他知道应该学习,但又没力气行动,这种想做却做不到的矛盾,让他更焦虑,只能用锁门、离家出走来逃避。而我反复提复学,更是在不断提醒他 “你现在的状态是错的”,让他越发抗拒。
把16岁儿子当婴儿重新养
分析完原因,葛老师给了我一个看似荒唐却效果显著的方案 —— 把 16 岁的儿子,当成刚出生的婴儿重新养一遍。具体分了三步,每一步都让我颠覆了之前的教育认知。
第一步:无条件接纳,先让孩子感受到被爱,与优秀无关
葛老师说,婴儿不会因为不会说话、不会走路被嫌弃,家长对婴儿的爱是无条件的,现在也要用这种心态对儿子。比如他睡到下午,我不再催快起床,而是把早餐热好放在冰箱,留纸条 “醒了记得吃饭,妈妈上班去了”;他玩游戏到半夜,我不再骂 “你怎么这么颓废”,而是在他房间门口放一杯温牛奶,说“玩累了记得喝,别熬夜太久”。
刚开始我很不适应,总觉得这是在纵容他,但慢慢发现,儿子的态度在变。以前我催他起床,他会不耐烦地吼“别管我”,现在看到纸条,会默默把饭吃掉;看到牛奶,会小声说“谢谢妈妈”。葛老师说,这是因为孩子终于感受到“妈妈爱我,不是因为我成绩好,而是因为我是我”,这种安全感,是他走出抑郁的基础。
第二步:帮他重建生活能力,像教婴儿学走路一样,慢慢来
婴儿学走路时,家长不会因为走得慢、会摔倒指责他,而是会耐心扶着他,一步步引导。葛老师让我也这样帮儿子:不要求他立刻复学、马上学习,而是从最小的生活小事开始,帮他重建规律。
比如我会说“妈妈今天想做你爱吃的红烧肉,你能不能帮我洗下菜?”,不是命令,而是求助,给孩子被需要的感觉;晚饭后,我会说“妈妈想看那个综艺节目,你要不要一起?”—— 不强迫他必须陪我,而是给他选择的权利。
刚开始他会拒绝,说“我不想动”,我不勉强,第二天继续温和地邀请。大概过了一周,他开始愿意帮我洗菜,偶尔会陪我看会儿电视。有一次洗菜时,他突然说“妈妈,其实我们班同学也喜欢看这个综艺”,这是他休学半年来,第一次主动提学校的事。葛老师说,这是因为孩子在 “小事中找到了掌控感”,慢慢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。
第三步:不催不逼,等孩子自己主动想长大
婴儿不会因为家长催快说话,就提前开口,而是在感受到足够的安全和爱后,自然会学习新技能。葛老师说,复学也是一样,要等孩子自己想回去,而不是被我逼回去。
所以我再也没提过复学,反而会和他分享一些轻松的校园事:
“今天遇到你初中同学的妈妈,说他们班最近搞了个篮球赛,特别热闹。”
“妈妈同事的儿子上高一,说他们老师讲课很有趣,还会带他们做实验。”
我不期待他立刻有反应,只是在他心里种下一颗种子。
大概过了一个月,有天晚上,儿子突然说:
“妈妈,我想明天去学校看看。”
我当时特别激动,差点哭出来,但还是平静地说:
“好啊,妈妈陪你去,要是觉得不舒服,我们就立刻回来。”
那天去学校,他没待多久就说想回家,我没失望,反而说:
“没关系,下次想去我们再去。”
又过了两周,他主动说:
“妈妈,我想下周回学校上课,先从半天开始可以吗?”
—— 那一刻,我知道,我的儿子,真的要回来了。
三个月后,他不仅顺利复学,而且状态越来越好:每天自己定闹钟起床,放学回家会主动和我分享学校的事,虽然成绩还没回到以前的水平,但他不再因为考得不好焦虑,反而说:
“我觉得慢慢来,总会追上的。”
现在儿子已经复学半年了,抑郁症状基本消失,性格也变回了以前的开朗。有一次他跟我说:
“其实那段时间我特别害怕,怕你会嫌弃我、放弃我,但是你没有,谢谢你一直陪着我。”
听到这句话,我眼泪直流 —— 原来,对抑郁的孩子来说,家长的“不催促、不指责、无条件的爱”,才是最好的解药。
每个抑郁的孩子,都像暂时 “迷路” 的小天使,家长要做的杠杆配资官网,不是 “催他快点走”,而是陪他慢慢找方向。只要有爱、有耐心,总有一天,孩子会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。
发布于:安徽省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